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原始點醫學在臨床上的應用


張釗漢醫師於北京2016國醫國藥國樂預防醫學國際論壇 會刋文章     來源連結

目的:放空知見,從臨床治療失敗的案例中探索解決疾病疼痛的措施與解決方案。方法:在骨旁處尋找所有症狀的開關,以手法代替針法,徒手按推,以溫敷代替溫灸,工具除了艾灸,舉凡太陽光、熱水袋、電熱毯、水暖床、遠紅外線、暖貼、鮮薑泥、薑粉泥、任何溫熱性膏貼等。
結果: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歷經五年時間數千人驗證,進行歸納、分析、綜合,從中發現規律,而後建立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進一步突破舊極限,開拓新領域,反過來再充實完善理論。如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循環往復。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起作用的大大小小的開關相當多,後經篩選,若一處開關的管轄範圍為另一管轄範圍更廣的開關所涵蓋,前者則被淘汰。經如此汰選後保留下來的終極大開關即是原始點。
結論:發現全身的原始點大多位於骨旁處,有規律地分佈在一條脊椎兩側(頸部、上背部、下背部、薦椎部)及其餘七處部位(頭部、肩部、肘部、手背部、臀部、踝部、足背部)。每一部位原始點都有明確的涵蓋範圍,共同遍覆全身。故應用時不需分辨病名,只須知道症狀發生位置為何處原始點所涵蓋,即可按推該處原始點,從中找到需要處理的原始痛點。基於大量的臨床實證經驗,歸納出對原始點的認識,並提出體傷、他處體傷與本處體傷等概念。
註:可直接點選下列標題即可連結至該段落

因果定律既然是宇宙間普遍的法則,當然也適用於醫學。雖然說疾病沒有實體性,但疾病現象生滅變化的因果則是真實不虛。那麼在醫學這個特殊領域,因緣果三者該如何界定?因果關係的理則又是如何具體展現?
前面對體傷與熱能的論述,本質上就是對醫學因果定律的觀察,從中可以歸納出三條經臨床實證的定律,原始點醫學理論體系即是基於此公理式的三定律加以演繹而建立:
【定律一】體傷致病定律——所有的疾病症狀都由體傷直接導致,而體傷可分為他處體傷與本處體傷。
【定律二】熱能不足定律——所有人的熱能只會不足,不會過多,生病後熱能會更加不足(凡病皆寒定律,寒性體質定律)。(身體熱能也是眾多因緣和合的產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雖可以通過內外熱源來補充,但補充是斷續的,耗散卻是不停的,故維持其動態平衡是關鍵。)
【定律三】熱能體傷相互作用定律——熱能與體傷是相互影響的,熱能過度消耗可導致體傷,體傷又會消耗熱能而使之更加不足;反過來,熱能改善有利於體傷修復,而體傷的修復也有助於改善熱能。
【定律四】疾病總因定律——所有疾病症狀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體傷反映在症狀,熱能反映在體力,故健康與否是以“體力之強弱及症狀之有無”為准。

小結一下:傷身致病之作用於身體之,或者直接造成體傷,或者過度消耗了熱能而間接造成體傷,再由體傷產生疾病症狀之。體傷是組織運作的生理層面,熱能是生命活力的能量層面,知此二者,醫學之能事畢矣。至於觀念與心態的作用,彰顯的是教育的意義,體現在緣上,透過影響熱能與體傷而影響健康,乃是諸緣中最重要的

註:可直接點選下列標題即可連結至該段落
1.以手法代替針法
2.以溫敷代替溫灸
3.以簡單溫熱性藥食代替複雜方劑



目的:放空知見,從臨床治療失敗的案例中探索解決疾病疼痛的措施與解決方案。方法:在骨旁處尋找所有症狀的開關,以手法代替針法,徒手按推,以溫敷代替溫灸,工具除了艾灸,舉凡太陽光、熱水袋、電熱毯、水暖床、遠紅外線、暖貼、鮮薑泥、薑粉泥、任何溫熱性膏貼等。
結果: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歷經五年時間數千人驗證,進行歸納、分析、綜合,從中發現規律,而後建立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進一步突破舊極限,開拓新領域,反過來再充實完善理論。如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循環往復。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起作用的大大小小的開關相當多,後經篩選,若一處開關的管轄範圍為另一管轄範圍更廣的開關所涵蓋,前者則被淘汰。經如此汰選後保留下來的終極大開關即是原始點。
結論:發現全身的原始點大多位於骨旁處,有規律地分佈在一條脊椎兩側(頸部、上背部、下背部、薦椎部)及其餘七處部位(頭部、肩部、肘部、手背部、臀部、踝部、足背部)。每一部位原始點都有明確的涵蓋範圍,共同遍覆全身。故應用時不需分辨病名,只須知道症狀發生位置為何處原始點所涵蓋,即可按推該處原始點,從中找到需要處理的原始痛點。基於大量的臨床實證經驗,歸納出對原始點的認識,並提出體傷、他處體傷與本處體傷等概念。

原始點是疾病症狀的起源處,它們位於身體一系列固定部位,各涵蓋特定區域共同作用於全身。在這些部位找到較痛的點,稱為原始痛點。按推此痛點,若有症狀,則可分辨症狀之體傷是屬於他處還是本處,並可改善其中他處體傷所致之症狀,還可輔助熱源以加速其中本處體傷之修復;若無症狀,亦可防患於未然。所以原始痛點是診斷、治療、保健合一的大開關。
這裏提出體傷概念,它是所有症狀之總因,並可分為他處體傷與本處體傷。不過,體傷雖是肉眼不可見、儀器測不出的存在,卻可以從果推因,通過症狀與按推相應的原始痛點來判斷。首先,如果有症狀(果),那就必然有體傷(因)。按推其對應的原始痛點,如果症狀改善,則此症狀之體傷為他處體傷,“他處”是表示體傷位置在患處之外;若無改善,則此症狀之體傷屬本處體傷,“本處”表示體傷位置與患處重疊,此時按推原始點無效,而當重用內外熱源。臨床上,前者占絕大多數,患處只是“影子”。確定了體傷是所有疾病症狀最直接的因,並通過按推原始痛點來判斷體傷屬於他處還是本處,據以決定治療時按推與熱源的主次,這是原始點醫學最根本、最重要的發現,是其理論的奠基石,相信對醫學具有重大意義。
那麼,體傷既然肉眼不可見,目前的儀器也測不出,它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身體是由熱能及各種組織、器官組合而成,且需緣如空氣、食物、水等才能產生作用。組織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血管、血液、神經、骨頭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腎、小腸、膽、胃、大腸、膀胱、子宮、乳房、眼、耳、鼻、腦等等。所有這些組織與器官相輔相成,在熱能的推動及眾緣的輔助下,共同維持著這個生命體。當這種相互依存、協同運作的關係受到致病之緣的破壞,即形成體傷,再由此體傷導致症狀。
這樣的觀察告訴我們,瞭解與治療疾病,必須要有整體觀,因為疾病症狀是由熱能及各種組織與器官運作失調形成的體傷所導致的,雖然與單一組織或單一器官有關,但任何的單一組織或單一器官即使有異常,都無法單獨運作形成體傷而導致症狀。舉例來說,身體疼痛與神經傳導有關。而要維持神經的傳導功能,不僅神經須有血液滋潤,血管、肌肉等組織也要加入運作。但即便如此,如果心臟不跳,神經仍不能傳導。以此類推,可知還要有各種器官的參與才行。此外,要是沒有足夠的熱能維持組織器官的運作是不行的。可見痛感的產生,牽涉到整體的運作,這就是為什麼按推原始痛點可以激發體內熱能及各種組織器官的運作,使其所影響的區域增強自愈力及修復力,從而達到解症的目的,此與中醫阿是穴療效之所以顯著的原理是相通的,並與針刺穴位產生針感獲得療效亦相仿佛。所以為了解除體傷所導致的症狀,必須顧及全身的運作,不能只從單一組織或單一器官的異常下手。
那原始痛點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通過按推原始痛點——症狀所對應的原始痛點不一定只有一點,而是常有多點出現,這些痛點都要按推——可以激發體內各種組織更強烈的運作,從而發動體傷的自我修復過程。在原始痛點位置與其涵蓋範圍的關係上,雖然具體痛點位置常會有所變動,但一般都不會超出所對應原始點部位。反過來,在原始點部位出現的痛點,其所影響的立體區域範圍也非常明確,只要在此區域範圍內的任何症狀是他處體傷所致,經按推原始痛點後都會改善;但一旦離開此區域範圍,其影響力就會隨距離而遞減,直至消失。因此,原始點大多緊鄰其影響區域上方的骨旁處,以利於傳導,且距離症狀處很近,有利於解症,故能於此位置,或按推以修復體傷解除症狀,或溫敷以改善熱能增強體力。由於原始點有以上種種特性,不僅能處理各種疾病,還能保健強身,所以它不但是疾病症狀的起源處,也是診斷、治療與保健合一的大開關。
【圖一】各部位原始點位置分佈及其涵蓋範圍

原始點是在活人身上研發出來的,而不是基於屍體解剖,或在死人身上按推測試。人一死,溫熱的身體很快就冷卻了,這是活人與死人一項最大的區別,由此可見人體熱能對生命的決定性意義——有熱能則生,無熱能則亡。

重病患者體力多虛弱,熱能嚴重不足,如風中殘燭,經受不住寒涼侵襲,故須首先保護好熱能才能活命。所以善用內熱源保養、改善熱能,是養生保健與治療疾病的基本保障。至於內熱源材料,人參雖好但太貴,所以筆者多用四逆湯、十全大補湯等溫補劑。為了讓更多民眾受益,就進一步向生活化方向轉變,建議用薑,以及花椒、胡椒、辣椒、咖喱之類的調味料用在烹飪飲食中,充分發揮中醫藥食同源的長處。
外熱源,自古以來艾灸就是最常用的一種,可用以改善人體熱能。我們老祖宗認為寒為萬病之源,生病時更不能受寒,所以扎針後要溫灸,處理感冒是喝姜湯、熱稀粥、蓋被子捂汗,這些道理都是一致的。類似事例,不勝枚舉,將它們匯在一起仔細這麼一琢磨,就通了,從中悟到了外熱源的重要性。特別對重病患者,吸收力差,內熱源難以補充,是否能給與充足適度的外熱源,就成為生死成敗的關鍵。

按推原始痛點以解除症狀,補充內外熱源以改善體力,二者配合運用似已無往不利的原始點療法,在200712月遇到一個重大挑戰。一位雙膝以下血流不通、足底腳趾已發黑、醫院診斷必須膝蓋以下截肢的85歲“黑腳阿嬤”,以原始點按推、內服溫熱藥、外用艾罐,皆只能暫緩疼痛于一時,腳趾還是一根接一根壞死。次年4月一陰雨天我家訪患者,見其家高挑空曠,很冷,反思治療方法雖正確,但艾灸面積太小,又煙霧熏人難以持久,以至溫敷熱力不足。思慮到此,突發奇想:何不製作紅豆袋用微波加熱後作為大面積長時間溫敷的工具?於是立即製作,並用多個紅豆袋將患者雙腿包起溫敷,三日後血水即從腳趾創口流出——病情終於逆轉了。又經月餘至6月即告痊癒,只截掉組織壞死的腳趾部分,保住了她的雙腿,頭暈、心臟不適、大小便無力及皮膚瘙癢等症亦全部一併消失。
此案例是原始點醫學發展史上的重要病案,有四重突破:其一、溫敷位置與面積的突破:大面積症狀要大面積的外熱源溫敷,小面積重點溫敷雖有其適用性、針對性,但大面積溫敷補充熱源一般說來更有效,且不受經絡穴位的限制;其二、溫敷時間的突破:症狀越嚴重,溫敷時間要越長,直到每天可以24小時的溫敷對治24小時的症狀;其三,打破了外熱源成分的迷思:外熱源只要人體感覺溫暖舒適、能吸收就行,不需追求成分,因而溫敷工具可以多樣化拓展;其四,突破了溫補僅限於內服的觀念:亦可通過外用溫敷來補充熱能。外熱源對重症重病患者尤為重要,他們通常胃納差,能吸收的有限,溫暖舒適的外熱源卻可以長達每天24小時源源不斷地給予補充。

患者分明體質虛寒,可一溫補就“上火”。這個“虛不受補”的現象,困擾了中醫幾千年而不得其解,後果主要有二:誤判為熱性體質而下寒涼藥,或誤判為寒熱交雜體質而左右為難不得良方,兩者皆貽誤病情,前者尤甚。
但原始點醫學處理所有疾病,都是內外熱源一起上的。會不會“上火”?也會有,但原始點有解決辦法——按推症狀處所對應的原始痛點,“上火”(可能還有心慌、嘔吐等症)就可以解除;只要先把全身原始痛點按開,再內服外敷,就不會有“上火”等現象,熱源就可以被順利吸收,“虛不受補”這個千年懸案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體質分寒熱,這是中醫最基本的辨證。寒證者熱能不足,不言而喻。中醫又將它分為表寒、裏寒而治以解表散寒、溫中散寒,所謂“寒者熱之”,雖然不必這麼複雜,但方向正確,故多有效驗;倘若無效並“上火”,其原因及破解之法如上述,可以不再迷惑了。熱證者,症見發熱喜冷、口乾咽燥、口苦口瘡、舌苔黃膩、紅腫熱痛、脈弦數等,中醫則治以清熱下火,所謂“熱者寒之”,但療效卻未必確切,甚至經多年治療仍纏綿不愈者亦所在多有;或者此症雖解而體力大衰,又生別症,是為何故?用錯藥了!熱證一樣是熱能不足,不可“寒之”,以清熱下火之藥攻伐,更耗熱能,豈非緣木求魚?
如果沒有原始點的發現,這個謎團或許遠遠無法解開,因為寒熱感覺如此直觀明顯,誰會認為是虛幻的呢?筆者自己以前也是如此,在2009年還被假熱迷惑過一次,這也是研發原始點過程中唯一一次使用寒藥。那時遇一患者,胸、腹極痛,口渴喜飲,便秘,脈洪大有力,斷為結胸證。但是患者整個背部原始點輕按就痛,故無法按推;怕熱,溫敷更覺燥熱,故無法溫敷。加上諸多熱象,心中不免起疑——自研發原始點以來,一直都是按推配合內外熱源,不曾用過任何的寒涼藥或冰敷,都有效,所以內心隱約覺得,熱性體質應該不存在。但面對這位患者,似乎用原始點無法下手,他又呈現一片熱象,當時剛讀過李可的書說百分九十幾都是寒性體質,心想難道這位患者就屬於剩下的百分之幾的熱性體質?於是依《傷寒論》用【大陷胸湯】,結果症狀雖有改善,但體力卻大幅衰退了。
這讓筆者陷入了沉思。聯想到之前的【大承氣湯】案例,以及幾年來研發的這套組合了原始痛點按推加內外熱源、在實戰中幾乎已無往不利的方法,反復思索其中關鍵所在,終於明白疾病可以分為症狀與體力虛弱,症狀的改善不等於體力的改善,反之亦然。但二者哪個更重要?絕對是體力,因為體力關乎生死,而症狀只是關乎生存品質。症狀是表像,體力是本質;體力受內外諸緣(情志、六淫之邪等)的傷害而減弱,造成各種組織運作失調形成體傷,故有表現於外的症狀。因此中醫強調“三分治七分養”,三分治其症狀,七分養其體力,症狀改善了要花更多的努力把體力養起來,或說把體質調好。而改善體力都是用溫補,沒有用“寒攻”的,因為疾病傷身,傷的即是體力,或者說熱能,故要溫補。溫熱藥可改善體力,但有時不能同時改善症狀是在於體傷沒有用外治法適當處理;寒涼藥肯定是破壞體力的,雖然有時也可以改善症狀,但卻以透支體力為代價,但古人有智慧,知道病後要溫補才可避免後患。不過若無有效的外治法來解除症狀,遇熱證很自然會用寒涼藥先解症,但愈後調養還是會用溫補。於是心中豁然,再無疑惑,熱性體質是不存在的,有病皆寒,只是寒多寒少的差別。只有這樣,才能與幾年來原始點療法的實踐相一致。(而那位【大陷胸湯】患者也不是沒招了。我這樣想通之後,信心堅定,不再用寒涼藥解症,就用原始點外治法,但手法輕柔,緩慢加力,解除症狀一樣有效,只是一次按推時間要花到一兩個小時。)
既然沒有熱性體質,又為何有熱證熱象?是因為體傷產生的組織運作失調與感覺錯亂。這個不是講理論、講感覺,是以原始點療法實證出來的。原始點就跟透視鏡一樣,按推對應的原始痛點,再以內外熱源跟進,熱象即解,熱證隨之而消,而現出寒證的本質。

想通了這些根本問題,臨床上也到了印證,借助原始點按推照透視外治法,就可以深入洞察體力、熱能、體質及其與背後組織運作之間的相互關係。
體力強壯的人,也就是生命力旺盛的人,能量充沛,他們顯然有更強的免疫力、自愈力,對環境變化有更強的抵抗力、適應力。他們不易生病,生了病也容易痊癒。另一方面,疾病症狀雖然通過按推原始痛點可以得到快速緩解,但能否最終根治則有賴於熱能的補充或患者自身熱能是否充足。基於這樣的觀察,筆者對體力與熱能這對原始點醫學中的重要概念,做如下概括:
體力是身體維持其恒溫環境與組織運作、新陳代謝,以及免疫力、自愈力與活動力等各種生命功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體能總稱,而熱能是維持體力的能量。故熱能的外在表現即是體力,熱能足則體力強,熱能衰則體力弱。反之,通過觀察體力強弱,即可知熱能盛衰。
熱能不是憑空而來,它由組織運作轉化各種人體攝入的營養物質的能量而產生,同時又是組織運作的推動力。熱能作用與組織運作兩者之間,是互相依存、協同進行的關係。在此情形下,熱能的改善及消耗,必然是一體兩面,同時發生,而不能孤立看待。比如雖然維持身體恒溫及組織運作會消耗熱能,但身體也正因此才能把吃進去的無論是溫熱性還是寒涼性藥食,經組織器官吸收後,轉化成能夠提供身體使用的熱能。又如溫敷與溫熱性藥食雖可改善熱能,但在其吸收轉化的過程中,卻需要消耗熱能。再如按推與運動可使組織運作順暢,增強對藥食的吸收轉化,以改善熱能,但其本身也會消耗熱能。正因為溫敷與溫熱性藥食的吸收轉化,以及按推與運動的進行過程都會消耗熱能,所以必須在身體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妥善調配、靈活運用,才有助於各種生命功能的有效發揮。

前面從實踐上論證了熱性體質是不存在的。在對體力與熱能深入認識的基礎上,這裏再從理上闡明這個論斷。當然理事一體,本不相違,只是角度不同。自從發現原始點開始,在治病內服都只用溫熱性藥食、外用則溫敷,從不用寒涼藥或冰敷,配合原始點按推,除了少數如急性外傷等本處體傷所致症狀,其餘全都有效。唯一一次例外是前文提到的“熱證”用【大陷胸湯】案例,但也立即發現此方大寒傷人,弊大於利。這顯然與體質分寒熱的觀念相矛盾,因為若真有熱性體質,那麼對此類患者施以內外熱源無異於火上澆油。但事實上原始點療法對這些所謂熱性體質患者一樣有效。
一石激起千層浪。發表如此離經叛道的觀點,很多人無法接受沒有熱性體質的觀念,並從哲學高度來批駁,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切都是相對待而成立的,怎麼可以說只有寒性體質而沒有熱性體質呢?依道家理論,陰陽兩儀未分前,不是還有空白不易圖嗎?地球上固然有晝夜之分,但到了太空或太陽之上又豈有晝夜?因為太陽光照,地球隨著自轉而分成白日黑夜,而太陽沒有日夜;因為熱能不足,人體隨著體傷而出現寒證熱證,而體質不分寒熱。換言之,體質是超越寒熱現象之上更本質的一個概念,它的熱能永遠不會有過剩的時候,用“寒性”只是描述它熱能常虞不足的狀態,而非與“熱性”對立。寒證熱證是在此寒性體質前提下人體出現的對立現象,就像動靜是在絕對運動的前提下局部呈現的對立現象。絕對運動是對宇宙實相的描述,並不需要、也不存在有絕對靜止的事物與之相對。“無常”(動)是指“常性”(靜)不可得,而不是與“恒常”相對的概念,也不是有個東西叫“無常”。所以,從哲學上說,現象有相對,本質是沒有對立的,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其實,當我們有整體觀,就可以泯除對立。如手心手背可說是一陰一陽,但我看的是整只手,就沒有手心手背的對立,一體多分才有對立。其次,未必事事都是有此必有彼。比如有“肌無力”症狀,難道就要有“肌大力”症狀與之相對嗎?所以“熱能不足”也可以沒有“熱能過剩”與之相對,它指稱的是熱能永遠都是處於衰減的狀態——即便在補充的同時也在衰減。我把寒性體質當成熱能不足的另一種表述,所以它也可以沒有熱性體質與之相對,而且它是超越寒證熱證之上的。
但事相上,既說熱能不足,就落入相對——相對于何者而言不足?不是相對於“熱能過剩”,是熱能不能滿足人體各種功能正常運作之所需而致體力虛弱、不能滿足修復體傷之所需而致症狀不消——以其不足以維持健康之所需故稱之為熱能不足。非健康態的寒證、熱證都是熱能不足(與體傷)之果,體質皆屬寒,不可看表相而將體質二分為對立的寒性熱性。
哲學層面說透了,再來看實際層面,有沒有可能熱能過多而形成熱性體質?否!因為身體隨時都在運作變化,而任何運作變化都會消耗熱能,生病時消耗更多,體質會趨向更寒,故體內的熱能只會不足,不會過多,不可能存在熱性體質。有沒有可能熱源補充過量而造成熱能過多?也不可能,因為過量部分不可能為人體吸收,就像給手機電池充電,即便超時電池飽和度也不可能超過100%。相反,滿則溢,過量部分會給人體造成傷害,反而要消耗熱能,但因體傷之故,症見寒熱皆有可能,勿將此時所現熱症當熱性體質處理。
既然無熱性體質,那麼在診斷上據以判定熱性體質的一切熱症,如怕熱、口破、喜冷飲等,或如虛火、上熱下寒、表熱裏寒等,只要外治手法及內外熱源到位,體傷改善,即可化解熱症的假像而顯出寒性體質的本質。因此,不可誤認為真有熱性或寒熱交雜的體質。基於這個事實,原始點的體質辨證就變得很簡單,僅須從體力之強弱或症狀之輕重,辨體寒之程度即可。
        辨證即可如此簡化,要將它落實到臨床,就非常容易了。只要隨時注意身體的變化,一有症狀,立即補充內外熱源,並處理體傷。但有些體傷會造成患者感覺錯亂,而出現假熱之症狀,如怕熱、灼熱感、紅腫熱痛、發燒、潮熱、口苦等。以上種種熱象之症狀,即使有輕重之分,究其原因皆由體傷、體寒所致,所以在處理上不但不可冰敷及服寒涼性藥食,還須在按推原始痛點後溫敷及服溫熱性藥食。
        這樣看來,“沒有熱性體質”的論斷,看似動搖了中醫的基石,實則去蕪存菁,使其更加牢固堅實。因為生存與發展,最終都是看療效,而不是看理論有多漂亮、是否有出處。我們任何人說出的道理與方法,只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就算今天沒有出處,後人再說不就有了嗎?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何必厚古而非今!任何有志于創新超越、有志於發明創造以推動時代進步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氣魄。要讓歷史賦予我們遠眺的智慧,而不是成為前進的包袱。
不過,後來發現,我在古代還是有知音的,就是作《扁鵲心書》、特立獨行的南宋醫家竇材。

要治病,就要知道疾病從何而來,才能釜底抽薪,根治疾病。但現代醫學的療效與預期落差如此之大,令人不得不質疑其方法論的問題。譬如腫瘤,要穿刺、切片活檢,做組織病理學檢查,在我看來這就像發洪水了,去檢測洪水分子的結構,對治理洪水有幫助嗎?
因此,如果說哲學是探究世界的本質,是廣義的科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功能,那麼我想跳出孤立微觀層面的繁瑣細節,從哲學的整體性高度來探討疾病的由來,這就是因果定律。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因果定律。這因果定律可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因+=>果】。“因”是生起萬事萬物主要的、內在的條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緣”是外在的條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間接力。譬如種子借助土壤、陽光、水分、空氣等外在條件,即可生長發育,最後開花結果。此種子是變化的主體,可看成“因”;從因生果中間所需要的外在條件或間接力如土壤、陽光、水分、空氣等就是“緣”,緣通常是眾多的;長出的果實就是“果”。所以因果定律包含了因、緣、果三種要素,並遵循如下三個根本原則:

3.11果從因生: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有因才有果。例如俗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果是從種下的瓜種而生,不從豆種或其他種子而生。但因不自變,因果之間,還需有“緣”(條件)的助力,“因”才能轉化成“果”,也就是“單因不生果”,必須因緣和合才能生果。譬如瓜種不能自變為瓜果,還需陽光、水分、土壤、時節等諸緣之助力方可。所以全面地說應是“果從因緣生”,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就包含了這個道理。

3.1.2事待理成:某種因在某些條件(緣)下必然產生某種結果,因果之間存在這種必然的普遍理則,就像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結合必然生成一個水分子一樣,種瓜只能得瓜、種豆只能得豆一樣。違背了這個“理”則,便不能成“事”。用這樣因緣果的理則來指導,就可以獲得宏觀視野,洞察疾病的由來,進而簡化治病的方法,避免“洪水來了去研究水分子”這種捨本逐末的錯誤方向。

3.1.3有依空立:宇宙萬有,都是依靠眾多因緣條件的和合而產生、隨因緣條件的離散而消亡,成住壞空,沒有獨立性、永恆性,無有主宰,這是宇宙萬有的“空性”,因、緣、果皆如是。惟其如此,因才能受緣的影響而轉化成果,本來沒有的果才可能從因緣的結合而產生。否則因就永遠是因,不能轉化成果;緣與因也就不相干;還沒有形成的果,也就不能無中生有——因為“空”,才能“有”。但生成的果也一樣沒有獨立性、永恆性,依於因緣條件的和合而存在,因住果存;隨著因緣條件的遷移而改變,因變果轉——雖然“有”,畢竟“空”。沒有病可以生出病來,有了病也可以消除它,全看因緣條件的變化,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所以病非實有,是如幻有而畢竟空。當各種致病之緣的作用累積到一定程度,即造成體傷而產生症狀,這時症狀就是因緣和合的“有”;按推對應原始痛點,補充內外熱源,因變果轉,症狀消失,說明症狀畢竟是“空”,無實體性。換言之,有生病之現象,但無疾病之實體可作為治療物件,治病只是改變疾病現象所賴以產生與存在的因緣條件。這就是空有相依、空有不二、超越空有對立的“空義”,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因為有這樣的“空義”,宇宙萬有才得以成立)。

因果定律既然是宇宙間普遍的法則,當然也適用於醫學。雖然說疾病沒有實體性,但疾病現象生滅變化的因果則是真實不虛。那麼在醫學這個特殊領域,因緣果三者該如何界定?因果關係的理則又是如何具體展現?
前面對體傷與熱能的論述,本質上就是對醫學因果定律的觀察,從中可以歸納出三條經臨床實證的定律,原始點醫學理論體系即是基於此公理式的三定律加以演繹而建立:
【定律一】體傷致病定律——所有的疾病症狀都由體傷直接導致,而體傷可分為他處體傷與本處體傷。
【定律二】熱能不足定律——所有人的熱能只會不足,不會過多,生病後熱能會更加不足(凡病皆寒定律,寒性體質定律)。(身體熱能也是眾多因緣和合的產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雖可以通過內外熱源來補充,但補充是斷續的,耗散卻是不停的,故維持其動態平衡是關鍵。)
【定律三】熱能體傷相互作用定律——熱能與體傷是相互影響的,熱能過度消耗可導致體傷,體傷又會消耗熱能而使之更加不足;反過來,熱能改善有利於體傷修復,而體傷的修復也有助於改善熱能。
由此三定律,可以推論出第四條定律:
【定律四】疾病總因定律——所有疾病症狀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體傷反映在症狀,熱能反映在體力,故健康與否是以“體力之強弱及症狀之有無”為准。
不言而喻,醫學要解決的是疾病;要解決疾病,就要找到病因,所以醫學首要的是診斷學。而診斷學的核心,就是疾病的因果律。上述這三條定律及其推論第四定律,就是通過對成千上萬的臨床案例的觀察歸納總結而發現的疾病的因果律。其中疾病症狀屬果,體傷與熱能不足屬因。體傷作為疾病症狀直接的因,這是通過臨床發現並可隨時驗證的,前面已經闡明,但為何將熱能不足也定在因位?根據第三定律,熱能過度消耗可造成體傷;而臨床觀察,熱能嚴重不足者,體傷很難修復,按推後症狀即便改善也很容易反復,但如補充內外熱源,即可加速體傷的修復,症狀可獲根治。因此熱能不足是體傷之因,也就成為疾病症狀間接的因,早期又稱其為因(體傷)中之因。這是將熱能不足定在因位的第一重理由。
但為何不將體傷稱為熱能不足之果?但根據因果律的“空義”,體傷是因還是果,沒有絕對性,在於從什麼角度來看。我們把疾病設定在果位上,相應的體傷就只能在因位上。那麼將作為體傷之因的熱能不足也與它一起並到相對於疾病的因位上,合理嗎?我們在因果鏈上退後一步,把視野擴大一層,就合理了。疾病之果從身體而生,故因在身體,而體傷與熱能不足只是同一個身體的不同層面,所以將兩者都定在因位上,是合理的。譬如空調機讓房間降溫,導致降溫的因是空調機;但空調機之所以能放冷氣,其內部還可以細分出一重甚至多重因果鏈環。我們開不開空調,這時把空調機看成一個整體就可以了;但如果它壞了要修理,就要將它看成由多重子系統、多重因果所組成,才能找出故障。類似的,生病了,知道因必在身體內,要向內求,勿外求而將緣作因,這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但診斷若止於此,真正用到臨床,又顯得大而無當,不知從身體何處下手。那麼,再將身體細分,體傷與熱能不足就是從中找到的可操作層面的致病之因,二者合之可視為一個整體,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共生在一體內而互相影響、協同運作的;分之,則用於指導臨床,辨疾病之總因,即可洞若觀火,措置有方。因此,可以將體傷與熱能不足一起放在因位上,而推論出第四定律,作為對疾病總因的論斷。這是將熱能不足定在因位的第二重理由。
當然體傷、熱能兩個子系統都不是孤立不變的,也都有各自的因果鏈可再細分下去。但對處理疾病來說,到這一層就可以了。
疾病的主體是身體,故將一切影響身體的因素稱為“緣”。更具體的說,緣是指所有影響人體熱能與體傷的各種因素,如錯誤觀念、負面情緒、不當飲食、勞逸失度、環境污染、傷害性外力等。有些緣可直接造成體傷而產生症狀;有些緣會消耗熱能,間接導致體傷而產生症狀。身體為修復體傷以解除症狀必會加速熱能消耗,故生病後熱能會更加不足。(因為這在討論疾病由來,所以舉例都是傷身致病之緣;還有保健治病之緣如按推原始點、善用熱源、適量運動、良好心態、合理作息等。)
小結一下:傷身致病之作用於身體之,或者直接造成體傷,或者過度消耗了熱能而間接造成體傷,再由體傷產生疾病症狀之。體傷是組織運作的生理層面,熱能是生命活力的能量層面,知此二者,醫學之能事畢矣。至於觀念與心態的作用,彰顯的是教育的意義,體現在緣上,透過影響熱能與體傷而影響健康,乃是諸緣中最重要的。
疾病由來的因果鏈,可以下圖來概括:

【圖二】疾病由來圖

圖中果位上的分類,除了疾病之外,又多出了不屬於疾病的異常形態與指數。為何如此,這是個大題目,將在下一節再深入探討。
用這樣一個圖示來概括疾病的因緣果關係模式,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因要影響果,必須藉助緣;同樣,緣要影響果,也必須通過因的運作。單一的因或單一的緣都不會影響果,必須要因緣具足,果才會改變。其在醫學上的深刻內涵體現在兩方面:
1.       在診斷上:不可將緣作因,如把風寒或中暑當成症狀的因,而使外緣及內因混淆不清;或倒果為因,如將異常的形態與指數當成症狀的因,而說一症多因或果生果。
2.       在治療上:不能棄因談緣,不談身體運作卻談藥食、按推有治病功效,而說緣治果;或無疾病,卻將異常當成疾病來治療。
這雖是一份疾病由來圖,但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的方法,都含攝在其中了,真正看懂了,對疾病就不會有恐懼了。

將異常的形態與指數從疾病症狀中分離出來,單列為非疾病的果(見圖二:疾病由來圖),是從20154月開始的。而且之前“異常形態與指數”只是籠統地稱為“儀器檢測之結果”,疾病也沒有區分“症”與“狀”,而是統稱“所有疾病之症狀”,並與前者合在一起統稱為果。異常形態與指數在主流醫學看來都屬於疾病,而且異常形態更是鐵證如山的器質性病變,可作者為什麼認定它們既非疾病本身,亦非疾病之因?這些問題其實只有一個本質核心:對疾病認知的異同。

為了認識疾病,我們先認識一下它的反面:健康。為此,先問一個很基本的問題:醫學的目的是什麼?解決疾病及延長壽命,使人健康長壽,我想這個答案應該沒有人會反對。那健康又以什麼為衡量標準?起碼是沒有身心的疾病症狀,這是顯而易見、不言而喻。那又怎樣可以延長壽命?只要慢點死。如何做到?要有體力,體力好就算得病也沒那麼快死。所以,保養好體力,就是最好的延命之方,這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常識。而保養體力的核心即在於保養熱能,這在前面討論熱能時說過了。若是體力虛弱,不僅降低了生活品質,也會縮短壽命。所以體力強弱也是一種健康與否的標誌。疾病會削弱體力,最終影響到壽命。所以“健康長壽”包含了保養體力、祛除疾病兩個方面,且健康與否應以“體力之強弱及症狀之有無”為准。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有個更深廣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是全面身心健康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這種定義是在生物人的基礎上加入社會人的健康概念,而《黃帝內經》所說的 “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的健康境界是“真人”境界,更超乎其上了。與之相比,我們的 “體力之強弱及症狀之有無”的健康標準是以生物人為基準的,是不是層次太低了呢?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很好很全面,應作為每個人的奮鬥目標。但從醫學角度,還是在生物人層面定義健康標準為宜,因為社會人層面的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標準隨時空而改變,牽涉到複雜的社會、經濟、教育、文化、政治等眾多層面,超出了醫學範疇。不過,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的問題最終也會影響到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我不反對將它們作為醫學的輔助教育內容納入考量,也是醫學應有的人文關懷。
健康的標準確定了,那如何判斷體力之強弱與症狀之有無?對體力強弱,現在醫院還沒有專項檢測,但沒關係,因為我們人人都知道自己體力如何,不需要檢測。但要憑什麼判斷有病沒病?是否一定要按照醫院檢測的報告為准?如果說不是,那檢查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說是,那沒有現代的檢測手段前,老百姓就不知道是否生病了嗎?如果說儀器檢測可以使診療更準確,那為什麼確診並不會帶來確切的療效?所以這個問題不簡單,未必有共識。比如世紀大病癌症,令人聞風喪膽,可為什麼有人疾呼“癌症不是病”?高血壓終生吃藥都治不好,但近年也有人說它不是病,無須治療。有些病看似治“好”了,比如腫瘤動刀切除了,指數服藥後也正常了,為什麼很多症狀卻沒有改善,還老是復發甚至導致更多醫源性疾病?或有嚴重症狀痛苦不堪,檢查卻無異常,診斷無病;或毫無症狀,檢查卻有異常,診斷有病。這些矛盾現象俯拾皆是,必須徹底厘清,才能認清疾病的真面目。為此,我們要深入探討疾病與症狀、疾病與異常形態和指數的關係。

所關心的人生病了,我們一定會問他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如果沒有,我們就要說他裝病或者“神經病”了。顯然,常識告訴我們,疾病與症狀的關係是:有疾病必有症狀,症狀可感可見,是疾病的具體表徵,而疾病則是所有症狀的抽象代名詞。
正因為症狀可感可見,所以我們不用看醫生也知道自己是否生病了。就算得的是什麼病未必知道,但怎麼不舒服、哪里不舒服總是知道的,有經驗的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即可辨證施治,連病名都不需要知道——這是幾千年中醫的診治方法,它通常只處理症狀,只要症狀消除,體力恢復,即告成功,而不理會什麼異常的組織形態或者指數——那時代還沒有發明檢測儀器。
症狀可再細分為“症”與“狀”,其中“症”指不適感(包括功能紊亂),“狀”指組織受損。 “症”如疼痛、癢、抽筋、口苦、怕冷、怕熱、盜汗、咳嗽、嘔吐、腹瀉、頻尿等;“狀”如破皮、出血、目赤、口瘡、紅腫、潰爛、燙傷、化學毒液灼傷、牛皮癬、幹癬、紅疹、褥瘡等。這些都是每個人自己就可以感受觀察得到,無需借助儀器。
這裏將“症”與“狀”分開,有兩個目的。其一,有助於辨別二者的體傷位置——症多由他處體傷所致,狀多由本處體傷所致。其二,是為了指出“狀”消失後,“症”未必能解除;反過來,“症”解除後,“狀”也未必會消失。譬如腫痛,常見有腫消而痛仍在,或痛消而腫依舊的現象,即是“症”與“狀”可由不同體傷所致、其間並無因果關係的明證。這在臨床上都很容易通過按推對應的原始痛點來驗證,也是有了原始點後才發現的現象。
如果將疾病與症狀分離,認為不論有無症狀,僅就儀器檢測的影像和指數即可據以斷定是否得病及所得為何病,那是與中醫的思維相左的,也多與常識相悖。

以上說的依症狀(並配合四診)進行辨證施治,是中醫的診療方法。另一種是西醫的方法,主要根據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的形態與指數進行診斷與治療。
將慢性形成的異常組織形態,以及各種異常指數,合併稱為異常形態與指數,簡稱“異常”(形容詞當名詞用)。它們包括目視手觸可辨、但還未達到組織受損程度的非正常形態,以及儀器檢測出來的非正常的形態與指數。目視手觸可辨的異常如發白、面皺、高低肩、長短腿、筋結、筋粗、筋沾黏、筋緊繃等。儀器檢測的異常形態如癌腫瘤、子宮肌瘤、纖維瘤、脾腫大、腎萎縮、腦萎縮、肝硬化、肺纖維化、心血管堵塞、心肌梗塞、腦梗塞、腦溢血、潰瘍、發炎、沾黏、骨刺、骨頭壞死、關節變形、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各種結石等;異常指數如異常的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癌指數、肝指數、腎指數、膽固醇等。它們既非“症”也非“狀”,也不會導致其他症狀,故非疾病,亦與疾病無因果關係。
異常形態與“狀”的組織受損,兩者的界限有時是模糊的。我只將目視手觸可辨、已達到組織受損程度的破皮、出血、潰爛等,歸類到需要處理的“狀”的組織受損,其餘如發白、面皺、筋結、筋緊繃等未達到組織受損程度的,都歸類為不需處理的異常形態。那為什麼儀器檢測出來的腦梗塞、腦溢血、潰瘍等分明已達到組織受損程度的異常,不當作需要處理的“狀”呢?如前述,這是由於人之健康與否是以“體力之強弱及症狀之有無”為准,而所有的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既不影響體力的強弱,也不產生不適感的“症”,也不屬目視可辨的體表組織受損的“狀”,跟健康與否的診斷及從因解症的治療無關,故不必再細究其中儀器檢測的異常有無狀的組織受損。
從臨床觀察到的現象到用原始點方法處理,症狀改善,而隨著熱能的改善體傷的修復(反映在體力的改善與原始點痛點的減少、減輕直到消失),很多情況下異常形態與指數也會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比如腫瘤縮小甚至消失,或者從彎曲的脊柱回直,結石排出,血壓、血糖恢復正常範圍,等等。
綜合這些臨床事實,可以總結出如下結論:
1.       疾病症狀以及異常形態與指數,都是熱能不足與體傷所生之果;
2.       異常之果不生症狀之果,簡稱“果不生果”;
3.       異常本身不是症狀,也不導致症狀,所以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而是衰老
敗壞的自然現象,是不應該被當作疾病物件來處理的。
因為異常與疾病有共同的因,所以二者經常同時出現,讓我們誤以為症狀由異常導致。其實它們之間雖有關聯,但只是像兄弟姐妹一樣的關係,而不是像母子一樣的因果關係,所以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不能反映健康的真實狀況。這就是常見身體有病、檢測結果卻正常,身體無病、檢測結果卻異常的原因。明瞭此理,就不必削足適履,刻意要逃避老化敗壞所帶來的異常,而去追求儀器檢測的所謂人為“正常”標準。只有當其中的異常形態已影響到生活作息,從因解症無效的情形下,才可從果解症,處理此異常形態。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經的過程。有了以上這些認識,再將醫學放在這整個生命過程來檢視,對疾病的認知,就很清楚了:所有的“症”(包括不適感,體力虛弱,功能紊亂)與體表組織受損的“狀”,總稱為疾病;無症狀的“異常”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而是衰老敗壞的自然現象。醫學要解決的應是疾病的症狀,而非異常,這一點上原始點和中醫是一樣的。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對從果解症的西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是西醫的主要處理對象,但對從因解症的原始點醫學而言則無必要。如有儀器可檢測體傷與熱能的變化,以輔助原始點臨床操作,那原始點或可如虎添翼;但如以儀器檢測異常形態與指數的有無及其變化來評估原始點的療效,方枘圓鑿,雖或有若干參考價值,但絕不可作為終極裁判的依據。

醫學是為了解決疾病及延長壽命。而欲達此目的,既要解除症狀,又要改善體力。解除症狀稱為醫療,改善體力稱為保健。所以完善的醫學必須包括醫療與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醫療是為了改善症狀,以達到治病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於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醫療針對疾病症狀的療效必須具有立即性。醫療包括診斷與治療兩部分,而其治療方式可分為內治法與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須在診斷的指導下才可進行。
保健主要是通過改善體力,以增強免疫力、自愈力,從而達到預防及間接療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醫療不可或缺的輔助。保健方式亦可分為內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內治法以溫熱性藥食為主補充內熱源,外治法以溫敷為主補充外熱源,並須結合診斷,才可達到改善熱能、增強體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適量運動、良好心態、適度休息。除溫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體針對某種疾病症狀,也不直接處理體傷或患處,而是通過全面增強體力以期延年益壽,甚或改善乃至療愈疾病。所以它無法針對疾病症狀產生立即性的效果,而必須持之以恆,日久方顯其效。
由於保健對症狀不具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不能被當作醫療本身來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視保健的重要性,因為疾病之所以能治癒,也是靠自身體力增強而修復的。所以醫療若無適當保健措施的配合,不僅療效難以保障,對熱能較弱、體力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一樣,更是只能暫時改善症狀而無法斷除病根。從這個角度看,保健比醫療更為根本、更為重要。因此將正確的保健觀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離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才是保障大眾健康的最佳途徑。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
既然治病離不開保健的配合,所以為了增進並鞏固療效,廣義的醫療也應將保健納入其中。反過來,保健得當,也可讓疾病消弭於無形,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廣義的保健,也應涵蓋醫療。故醫學的實踐,必須醫療與保健並行,內治與外治互補,不可割裂或偏廢。惟其如此,醫學才能臻于完善,真正達到守衛健康、延長壽命的目的。

原始點醫學的診斷與治療方法,都是在成功的臨床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最後再昇華為理論,所以其診斷、治療與理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的診斷與治療甚至是一體同步的。其理論與其說是創造發明,毋寧說是對所發現的規律進行系統客觀地陳述而已,務求理事一如,這在前一章已做介紹。本章再簡要介紹其診斷與治療的臨床應用。

所有疾病症狀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體傷可直接導致症狀,熱能不足則可通過影響體傷間接導致症狀。症狀本身一般不會致命,但症狀越嚴重表示體傷也越嚴重,身體為修復體傷以解除症狀必會消耗更多熱能,而嚴重熱能不足可危及生命。反過來,嚴重熱能不足也會使體傷進一步惡化而加重症狀,陷入惡性循環。所以體傷嚴重也代表熱能嚴重不足,反之亦然。它們彼此相互影響,共同左右著病情的變化,因此治療疾病必須同時解除體傷及改善熱能。
體傷與熱能不足雖不能割裂對待,但辨此二者孰為疾病之主因,是辨因的核心。熱能反映在體力,體傷反映在症狀,故主因之辨可從審察三事而定。其一,患者是否有可反映體力虛弱的症狀,如行動遲緩無力、全身異常疲憊、食不下、癱瘓、肌肉萎縮、聲音微弱、氣喘、面無光澤、肢體冰冷、發抖、水腫等之類?其二,症狀是否發作頻繁或時間持久?其三,通過按推原始痛點來判斷症狀之體傷位置是否在本處?於此三者中只要有一種情況出現,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於熱能不足,處理上應以熱源改善熱能為主,以按推解除體傷為輔;反之,若三者皆否,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於體傷,處理上應以按推解除體傷為主,以熱源改善熱能為輔。故通過觀察體力、症狀及症狀之體傷位置以辨疾病之主因,是決定治療原則的重要診斷方法。
其中辨症狀之體傷位置必須經按推原始痛點後視症狀之改善與否才可確認;換言之,是先有按推原始痛點的治療,之後才有辨症狀之體傷位置的診斷,因此其過程既是診斷,也是治療。所有症狀皆直接由體傷所致,而體傷位置可分他處與本處,臨床又以他處體傷占絕大多數。從經絡穴位、到阿是穴、再到原始點,其實都是為了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症狀而設的位置。因此,醫療若不知症狀可由他處體傷所致,或者錯認其體傷位置,就會誤入歧途,延誤病情,故辨明體傷位置是至關重要的。
具體而言,“症”的不適感,多屬他處體傷所致;“狀”的組織受損,多屬本處體傷所致,但二者仍須經按推原始痛點作最後確認。經按推原始痛點後,症狀若有改善,則此症狀與患處無關,而是由原始痛點所致,並稱此原始痛點為他處體傷;若無改善,則此症狀與原始痛點無關,而是由患處體傷所致,並稱此患處體傷為本處體傷。使用外熱源時,症狀若屬他處體傷所致,溫敷應以原始點為主,患處為輔;若屬本處體傷所致,則反之。
病情好轉惡化的辨別,主要是通過觀察體力強弱而定。不言而喻,治病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命,其次才是解除症狀。而體力不僅可反映熱能狀況,也是身體免疫力、自愈力的代名詞,更是生命力的象徵。故研判病情或治療疾病,改善體力遠比改善症狀更為重要,也就是經治療後不論症狀有無改善,如見體力漸漸充足,則屬好轉現象,最後必可化險為夷,脫離病苦。反之,如症狀雖減輕甚至消失,但體力卻衰退,則非佳兆,須提防病情突然惡化。因此,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鍛練身體、增強體力,不僅可以延長壽命,于生病時,還可幫助修復體傷、解除症狀;于未病時,亦可達到保健防病的功效。至於儀器檢測異常的形態與指數則屬果,無法反映熱能與體傷的真實狀況,跟體力與症狀無關,不可作為研判病情、從因解症的依據;但若從果下手,治療異常,則可參考。

所有疾病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故不論由何種因素(緣)引發,亦不論診斷為何種病名及病因(果),分屬慢性或急性、內科或外科,其處理方法都是一樣的:按推原始點,
並用內外熱源溫之。內熱源包括溫熱性中藥、溫熱性飲食;外熱源包括太陽光、溫灸、溫敷袋、電熱毯、電熱器、遠紅外線、暖貼、薑粉(可外敷傷口)、溫姜湯、溫薑汁(鮮薑榨汁加溫,用法同于溫姜湯)、鮮薑泥等。此論亦適用於許多動物。
        從原理上說,這樣的處理方法,是以內外熱源及按推等 ( ) 來改善熱能不足及體傷 ( ),幫助身體恢復正常運作,進而使疾病 ( ) 消失。換言之,它是通過因的改善,來達到解決病苦的目的,故原始點談能改善身體的疾病之因,而不談能直接治身體的疾病之果。因的改善,改善的是體力,也就是免疫力、自愈力、調節力、修復力,將人體本有的這些生命力激發起來,疾病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原始點的特色是“從因解症”,是釜底抽薪、從根解決的思維與方法,超越了疾病的名相,可以“一法多治”,而且哪怕沒有文化但只要智力正常也能學會。
【圖三】疾病處理圖
       

這裏討論原始點的適用範圍,要用症狀來分才比較符合實際;又因其適用範圍很廣,所以用排除法來說明比較恰當。
原始點不能處理的、或者不能單獨處理的、或者也許可以但沒有十足把握的,可分別歸納如下:(1)由急性外傷引起如脫臼、斷肢、粉碎性骨折、異物刺傷等且需借助特殊方式治療之症狀,非原始點所能,可直接由中西醫診治。(2)如遇大量出血、喘促不堪、呼吸困難等生命有立即危險之急症,可考慮從果與從因二者配合處理。上述病情若急性期或危險期已過而還有症狀,仍應以原始點方法處理。(3)某些疾病如白內障、近視、牙痛、耳聾、便秘、癃閉、肢體受傷等,若經按推確認屬本處體傷所致,即使在治療上從因改善體力、或從果處理患處都可以解症,但為慎重起見,最好還是先從因解症;若無效,再從果解症也不遲。
剩下的,都是原始點可以處理的範圍,不分男女老幼、急性慢性、內科外科。中醫常被蔑稱為“慢郎中”,但有了原始點,就不再是了,多數比西醫還快。急性病如藥食中毒、毒物、毒氣及細菌病毒所傷、燙傷、腦震盪、腦中風、心臟病發、急性腹痛(腸沾黏、梗阻,結石,盲腸炎等炎症)、胎死腹中……可從因解症,原始點都成功處理過。
如果只知病名如高山症、糖尿病、高血壓、不孕、血癌……而不知如何下手,可從症狀部位找出相對應之原始痛點處理,以達到治病的效果;若無症狀,可從一條脊椎及七處原始痛點處理,以達到治未病的目的。若屬本處體傷所致狀的組織受損,則需一段時間才能修復。這期間除充分休息外,宜從因解症,重用內外熱源並輔以按推來加速體傷修復。
其實不管知不知道病名,原始點都是按症狀來處理的,病名根本就是不需要的,這就是“離相治病”。

原始點療法是保健與治療合一的整體療法,是以第四定律為依據發展而成的。它以按推原始痛點改善症狀,有極強的針對性與立即性;以內外熱源(包括溫熱性飲食)改善身體熱能,增強體力。其餘還需要配合的,是適量運動、良好心態及適當休息。所有這些當然都必須在正確觀念指導下靈活調配、協調運用,才能達到應有效果。這些措施中,只有按推一項有解症效果,從實質上說屬於醫療,但它沒有侵入性、創傷性;其他措施皆屬保健,目標都在於保養熱能,增強體力,以促進並鞏固按推的療效。可見,在原始點療法裏,保健是重於醫療的,在這裏只是提示一下要點,每一項要展開還有很多內容。
【圖四】原始點療法體系示意圖

原始點的這一套調理技術,與傳統中醫的“一針二灸三用藥”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對此三大療法進行簡化、改良與創新後的整體運用:

1.       以手法代替針法:徒手按推,無侵入性、無創傷性,更為簡便安全;且原始點是診斷、
治療、保健合一的大開關,在全身“一條脊椎加七處”的位置分佈、必須通過雙方互動來確認的原始痛點找法,都有明確的規律性,且融合了經絡穴位與阿是穴的長處,故其效果顯著而確切,操作簡便而易學。

2.       以溫敷代替溫灸:灸之本質即在於通過補充外熱源來改善人體熱能,而外熱源的補充實
則不受經絡穴位的限制。故原始點的溫敷用材與工具可大為拓廣,除了艾灸,舉凡太陽光、熱水袋、電熱毯、水暖床、遠紅外線、暖貼、鮮薑泥、薑粉泥、任何溫熱性膏貼等,各擅勝場,皆可隨其所宜用以溫敷,面積可大可小,時間可長可短,溫度可高可低,無有定法,唯視病情所需,並以患者感覺溫暖舒服為度。

3.       以簡單溫熱性藥食代替複雜方劑:中醫方劑多有直接對治症狀的目的,故寒熱並用。
而基於“熱能不足定律”及對“緣不治果”的認知,原始點隻單純將藥食作為內熱源來改善熱能、增強體力,故只用溫補,一概不用寒涼攻伐傷人體質,用材也因此簡單化、生活化,用量則以患者能夠吸收、感覺溫暖舒服為度。
“一針二灸三用藥”作為中醫的三大療法,“針”(及其他外治法)是用以改善體傷、解除症狀的,具有針對性與立即性;後二者可用以改善熱能、增強體力。所以這一套本來具備了“外治內治互相配合、體傷體寒兼顧處理、醫療保健相輔相成”的特質,根據第四定律,它們應該配合起來作為整體來運用,達到1+1大於2的效果,但未見古人點破,如今更常被割裂開來單獨使用,從而喪失了應有的療效。
基於四大定律而研發的原始點療法,又重新將它們進行簡化改良創新後融為一體來運用,做到了無侵入性、無創傷性,甚至可以不用藥物,故能大幅提升有效性與安全性。不僅如此,為了人體能充分吸收熱源、減少無謂的熱能消耗,原始點還強調適量運動、良好心態、適當休息的重要性,並將它們與按推及內外熱源的補充相配合,視為相輔相成的整體,在正確觀念指導下加以運用。所以原始點療法是對“一針二灸三用藥”的簡化、改良與昇華。

原始點醫學研發初成之後,本著初心,即從2006年起開始公益推廣,至今不過十年,卻已傳遍包括非洲在內的世界各地。而遍佈世界各地的義工,不僅將案例源源不斷地送來,其中很多重症、絕症成功案例都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而且他們還送來了眾多的問題、建議甚至質疑、問難,幫助原始點快速地走向成熟與完善。這種通過廣泛而自發的社會實踐參與來推動一門學科的發展,大概是史無前例的。
原始點的不足,由急性外傷引起需特殊方式治療,或從因解症無效的本處體傷所致之疾病,原始點無力處理,這是原始點的極限,已論述於前。其次,在基礎科學研究上還有待探索的是原始點作用的機制。全身各部位原始點的效驗如此確切,各自的涵蓋範圍又那麼明確,都有極強的規律性,背後一定有其生理學、解剖學基礎,但目前這方面的科學研究還完全是空白。再次,由於原始點醫學的特殊性,我雖然很重視搜集整理醫案,但偏向傳統中醫式的研究;現代醫學方法論指導下的臨床研究,特別是嚴格設計的臨床試驗研究,因資源所限,尚未予重視,而把精力重點放在從醫案中探索醫學的理則、規律上,並多在民間推廣。不過原始點已被一些醫師用於臨床,並已有一些原始點臨床研究論文發表,中西醫都有,這是可喜的。所以是否可以用現代醫學的方法論,結合原始點的特點進行系統性的臨床研究,也值得去探索。
原始點醫學雖然是一門創新的自然醫學,但與中醫有千絲萬縷的血親聯繫,特別是阿是穴的思維,“一針二灸三用藥”的治療體系,藥性理論等,所以如果要歸類,原始點醫學自然應歸到中醫旗下,可以與中醫無縫對接,期望原始點能夠為中醫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